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魔力小说网 www.mlxs.cc,崇云敬梅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信步闲庭试院开

    当年为国拔人才。

    号房森列古今气

    蜡像卷舒江海怀。

    十载寒窗孤诵泪

    一朝华宴众歆牌。

    曾经我亦考场客

    确信甘从苦里来。

    (2016-09-12晚饭后,于南通市德民花苑。)

    注释:1。解题,组诗为2016。08。30-09。10,偕玲夫人同往泰州,为友人王申筛先生举办公益事业邪许助力,贡献绵薄,趁便游览州城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有感而作。学政试院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泰州城区鼓楼北路,由一条中轴线上五座主体建筑和辅房组成建筑群,馆内展示科举文化的展品甚为丰富。笔者在广州参观毛泽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博物馆时,在馆内东侧,也辟有展示科举文化的展室。那是南方科举文化的模型,这是江淮科举文化的典范。荣生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物质文明的工人、农民、以及他们的子弟军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精神文明的知识分子,作为国民的精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民意志,对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谋出路,使他们有地位,有待遇。科举制度作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延续,和“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载体,始于隋文帝时(581-604)废除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官人制”相对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旧制度,科举制是巨大的历史进步,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维系人心、巩固政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2。首联,写泰州学政试院为选拔优秀人才而设,坐北朝南,大门南向,门墙外东书“明经取士”西书“为国求贤”旧时,扬州府各州县的读书人,凡参加“童生试”者,先经知县主持的“县试”合格录取后,参加知府主持的“府试”(在扬州),录取后参加由学政(省教育厅长)分期按临各府主持的“院试”(在吴陵,即泰州),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有参加乡试(省试,在江宁,即南京)的资格,录取者为“举人”;举人有参加“会试”(在京城)的资格,录取者为“贡士”;贡士有参加殿试(在殿廷,皇帝出题)的资格,合格者为“进士”3。颔联,写科举制度吸引了广大文化人参与人才选拔的积极性。号房,旧时参加院试的童生,动辄数千人,每人一室,称为号房,皆以千字文为号有序排列。森列,考场戒备森严,以防作弊。江海怀,旧以“潘江陆海”形容学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4。颈联,写科举制度为文化人开辟了通过勤学苦练以读书做官的、虽艰难而有指望的出路。华宴,旧时考中举人,由各省巡抚举办“鹿鸣宴”以示祝贺;考中进士,由皇帝赐宴于礼部,称“琼林宴”以示庆贺。众歆牌,有关部门向考生家属报告登科的报喜牌,借指获得百姓羡慕的地位与仕途。5。尾联,抒情议论,谓“知识造就人生,勤奋改变命运”无论历朝历代,一个人不通过艰苦努力,轻易获取成功,是难以想象的;侥幸获取者,也是难以稳固的。考场客,谓笔者作为1975-1978年南京师范学院的“工农兵学员”改革开放后按照国家学历政策,属于“大普”(大学普通班),统计口径比照“大专”1987-1989年,江苏省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考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段。笔者报名,历经2。5年合计15场笔试,获得本科学历暨文学学士学位(不考外语者获学历无学位)。

    附:泰州学政试院博物馆展陈前言全文: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独特现象。作为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它是中国的首创,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延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科举教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流,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唯其如此,今天人们对科举制度功过是非的评价差异悬殊。早在十九世纪就有西方学者说:如果说中国政体中还有什么特别之处会受到欧洲人无条件的赞美,那便是科举制。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称赞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与赞美者形成鲜明的对照,批判者认为科举是‘人类所发明的最恶劣的知识枷锁’。事实上,科举制能够在不断的自我调节中延续一千三百年之久,绝不是偶然的。科举制度的若干做法,至今仍被中外各国借鉴运用。今天,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一百年之际,国内外却重新兴起科举研究热潮,表明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作用和影响正在引起人们深思。

    泰州历史悠远,地方风俗重教崇儒,以文兴邦。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这里曾是江苏学政主持院试的地方,保留至今的省学政扬郡试院的文物古迹更是全国存世不多的古建筑群之一。学政宗师加上扬州府‘十属’或‘八属’州县的文人学者往往汇聚于此,或初展文采,或迈向仕途。悠悠试院,名家辈出,有的出将入相,有的冠盖文艺。本展览依托学政试院这座文化古迹,展出相关文物藏品,运用多种展览手段,把科举考试特别是其中最基础的考试——院试作一番形象展示,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名人趣事。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科举特别是院试的历史,进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