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魔力小说网 www.mlxs.cc,观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落日余晖,遍洒长安。这里是长安城的花街,街上车水马龙,往来络绎不绝,花楼上莺莺燕燕的姑娘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娇艳的面庞上口吐香兰,挥舞着各式各色的香绢频频向行人抛去媚眼,引的好些个行人把持不住,欲血上涌一头扎进了消金窟。

    这里是最大最艳的花楼,也是最香最贵的酒肆,每日里暮色将近,这里便金门大开,形形色色的人来到这里挥霍一天内剩余的金钱跟精力,无论是名门贵族,江湖游侠甚至是道士僧侣,只要口袋有足够的银两,这里便会是你的温柔乡。

    这里是某位王公的产业,“宵禁”,在这里只待作宵尽。

    “啪”,醒木拍下,嘈杂混乱酒肆内顿时静下,大茶壶乖巧的上前给先生拱上一杯热茶,低眉顺眼的离开那张堂内那张梨木方桌。

    月前,一位说书先生来到了这花楼,说来也怪,不知道这先生给主事人灌了什么迷魂汤,竟然被允许在这烟花之地讲段子。

    这先生也确实有几把刷子,胸藏万卷,口若悬河,每天一段鲜为人知的奇闻异事,绝不重复,每每讲到妙处,总是能赢得满堂喝彩,更胜头牌出场。

    在他绘声绘色的故事里,老子便是那紫气万里的神通大能,关云长便是那翻云覆雨的东海龙王,各个耳熟能详的历代名家都能变成脍炙人口奇闻轶事,没有人会不知趣的驳斥他有辱文风,因为,这里是花楼,这里拒绝呆子。

    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哥搂着如花似玉的俏佳娘冲先生问道:“先生今天讲哪位名家呀,大伙们等快等不及了。”

    宾客们也纷纷探头,急不可耐的鼓噪起来。

    老先生手持摺扇,坐在方凳上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着瓷碗,沉思了片刻开口:“今天小老儿不说那历代名家,咱讲一段草民的奇谈。”

    公子哥不乐意了:“山野草民也有传奇可谈?”

    宾客们也纷纷起哄,说讲的不好今儿可不给钱之类的。

    老先生抚须微笑:“风起于青萍之末,各位稍安勿躁,且听小老二慢慢道来。”

    “百余年前,梁武帝笃信佛教,大肆建造寺庙,近乎疯狂,朝内奸臣当道,苛捐杂税日益繁重,朝外魏国虎视眈眈,屡有进犯,国力每况愈下,百姓民不聊生,即使偏远的山村也难以苟安,故事由此开始……”

    蜀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来蜀地沃土千里,一年四季风和日丽,养民藏兵皆可,二来蜀地山高水长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进可取天下,退可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皆无不可。

    虽说蜀地好处诸多,但因地势不便,消息传达不易,往往在其他州郡数日便可传递的路途在蜀地要十数日甚至月余,这更使的蜀地的官宦大多令到行不到,即使行到了也是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反正山高皇帝远,就连区区一枚县令,也不以令称,冠之太爷。

    这是座偏远的小县城,县城里以前有三五家小酒馆,只是现在梁国处处人心惶惶,酒家都搬去他国了,只剩下土生土长这户酒家不愿搬走,百姓难得有几个余钱,便在这里点个小菜,喝喝酒,吹吹牛。

    “嗨,听说了没,皇帝定好良辰吉日又要出家了。”

    “真的假的,怎么又出家了,这是第三次了吧。”

    “又出家了?不会吧,你听谁说的?”

    “千真万确,整个益州都传开了,就咱们这穷乡僻壤消息慢,不过听说今早衙门也接到消息了。”

    “这下可惨了,他干脆真的出家算了,三天两头出家再让官府拿钱赎出来,这叫什么事?”

    “狗屁,还不是官老爷们借题发挥,他们出什么钱?还不是咱平民百姓出的?”

    “这税一年比一年重了,官府又逼着出钱,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谁说不是呢……”

    “依我看呐,这县太爷恐怕又要借次良机大发横财喽……”

    “小声点,别让衙门的奴才听到了……”

    几个客人聊的投机,竟然纷纷拼成一桌,只是兴起之时除了咒骂,便是叹息。

    这时,店外来了一位腰背干柴,手拎包裹的青年,着粗麻衣长身而立,天庭饱满,剑眉星目,目光炯而不烔,锐而不利,挺直的鼻梁下唇红齿白,虽然一脸尘土,但也难掩勃勃英气,只是那一双手粗糙不堪,手背布满大大小小的伤痕,十指粗大且圆,指关节像平地突起的小山丘一样,掌面的好像磨盘,平而不滑,已经分不出是掌心肉还是茧子。

    “小二哥,掌柜在吗?这是他前日问我要的柴禾。”说着青年把背后一大捆柴卸下。

    送柴的青年叫沈平安,家住在城外的青山村,村里只有有三四十户人家。这青山村本来没名,因为在青城山脚下,青城山连绵数里,草木遮天蔽日,附近又没有别的村落,所以村里人干脆把村子叫青山村。沈父不是土生土长的蜀人,是在战乱时逃难才迁来蜀地,之后便在这里落地生根了。因为沈父读过书,所以在城里的大户人家谋个差事,平安也跟着父亲读书识字,不说安康,至少全家混个温饱,直到平安十三岁那年,沈父病死,陈家没了主心骨,为了照顾体弱的母亲,沈平安扛起重担,每日便跟村里人一起上山捕猎打柴,顺便为母亲采些药草,第二天来城里卖,多余的药草便卖给药铺药草换钱,这一晃就过了五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