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魔力小说网 www.mlxs.cc,柏台故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于当时政治体制,及后来乾隆杯葛张廷玉备至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

    按:清朝中央政制,在雍正七年军机处未设置以前,内阁的权力已大为削减,所处理者,大多为例行公文的“题本”其重要而具机密性的事件,用封奏直达御前,有汉文、有清字,由皇帝亲自处理。其方式有三:一种是交有关衙门议奏,再作裁定;一种是就原折批示发回;一种是命侍卫或奏事太监口传谕旨。康熙又规定疆臣之外,某些人得以专折奏事,必须亲笔书写。目的除了增强效率以外,更有了解民隐、相互稽察的功用。

    此法至雍正更加扩大,并规定朱谕旨,必须缴回。在雍正初即位时,派定总理事务大臣,略似以后的军机大臣。但雍正自“承末命”之时起,便面临着一场无比严重的政治斗争,此即如何得以保持及稳固篡夺的政权?为了要证明“天心默许”、“大位早定”他不是夺了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祯的皇位,曾连篇累牍地颁发朱谕。其时雍正的工作负荷,非常沉重,照例的仪注,如大丧的各种祭祀、母后宫中晨昏定省,已占去不少时间。而处理政务仅接见总理大臣、看奏折,以及召见部院大臣暨三品以上文武官员赴外任前的“陛辞”、“引见”询问履历,慰勉指示,一天的时间已深感不足,更何来工夫,洋洋洒洒地写自辩的文章。

    因此,雍正必须找几个了解他意图,而文笔畅达快速的助手,置诸南书房,以文学侍从之臣的身份,为他代笔。其中最得力的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奉旨协同阿克敦、励廷仪“办事”所办者即是此事。他在雍正元年正月入直南书房,中间且一度充顺天乡试副主考,入闱一月之久。到八月间即蒙御制诗之赐,所谓“大政资经划,谟待讨论”可知其必参与雍正最高的机密。雍正许之为“栋梁材”而“还期作霖雨”又许之为宰相之器,可以造福苍生,即默许其不久即可入阁。果然,雍正七月“署理大学士事”上距其初授侍郎只五年;初升尚书只两年,升腾不可谓之不速。

    雍正元年元旦“颁诏训饬督抚提镇,文吏至于守令,武将至于参游,凡十一道”此十一道上谕,备载实录,各就其职司所在,详细指示如何尽分供职,做一个好官。从来帝皇整饬吏治,未有如此明确具体者。这十一道上谕,我相信即出于张廷玉的手笔,其证据在后面要谈到,此不赘。

    有清自太祖天命元年丙辰至宣统三年辛亥,享祚两百九十五年,汉大臣所受的恩遇,恐无过于张廷玉。世宗大渐,张廷玉与鄂尔泰,同受顾命,遗命他日配享太庙。按:佐命之臣,方得配享太庙,雍正十三年中,只怡亲王胤祥配享。我前面说过,胤祥曾替雍正顶罪,雍正酬庸之厚,亦所罕见,如特命世袭罔替,清初定制八“铁帽子王”至此增而为九。张廷玉以汉大臣,不过供文字之役,非有出生入死的殊勋,亦未有舍身护主的大功,乃竟与怡亲王胤祥等量齐观,可知当夺位初起时,张廷玉参与最高机密,划策决疑,有助雍正定天下的大功劳。

    及至乾隆即位,张廷玉与鄂尔泰同封伯爵,加号“勤宣”十一年,廷玉长子内阁学士张若蔼病殁,乾隆以张廷玉年逾七十,在内廷行走,需人扶掖,特命其次子庶吉士张若澄在南书房行走,以便照料。至十三年正月,张廷玉上疏乞休,以“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乡”此亦人情之常,但乾隆不准,纠葛由此而起,至死未罢。清史列传张廷玉传,载其经过极详细,但未能搔着痒处。后世亦无言其事者,我今发两百三十年之覆,乾隆不准张廷玉回桐城,即因雍正如何夺位,如何弑兄屠弟,如何杀年羹尧、隆科多灭口,全本西厢记都在张廷玉肚子里,甚至他本人亦串演了类似红娘的角色。

    张廷玉乞休之疏既上,乾隆谕以“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从祀元臣,何以不可归田终老?乾隆是怕他一回文风极盛的桐城,必有人向他请教往事,作成记录,留下一段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秘史。所以一定要留他在京,以便监视。张廷玉不明此理,哓哓争辩,结果变成自取其辱。

    张廷玉留是留下了,但不免常有乡思,容貌消减。乾隆十四年正月,乃复颁上谕,以为张廷玉“生长京邸,子孙绕膝”“原不必以林泉为乐”准他“四五日一入内廷,以备顾问”又说他在“城内郊外,皆有赐第,可随意安居,从容几杖,颐养天和”并御制诗一章以赐。诗曰:

    职曰天职位天位,君臣同是任劳人,休哉元老勤宣久,允矣予心体恤频;潞国十朝事堪例,汾阳廿四考非伦。勖兹百尔应知劝,莫羡东门祖道轮。

    诗是标准的“乾隆体”所谓“潞国十朝”指文彦博十日一至都堂议事;“汾阳廿四考非伦”用郭子仪二十四考中书令的典故,而“非伦”费解。但看“勖兹百尔应知劝”之句,可知乾隆平时不知劝慰过他多少次。张廷玉就因为不知劝,以致搞得灰头土脸。

    到了这年十一月,乾隆看他归心极炽,觉得“强留转似不情,而去之一字实又不忍出诸口”因为“座右鼎彝古器,尚缺久陈几席,何况庙堂元老,谊切股肱”?因此,特为派人去看张廷玉,将乾隆的意思告诉他,听他自行抉择。

    这是试探,而且乾隆已料到,张廷玉求去的成分较多,所以在上谕中埋伏着机关:第一、“座右鼎彝古器”云云,是将张廷玉比作一件老古董,此为以后贬低张廷玉的贡献的张本;笫二、“去之一字实不忍出诸口”见得皇帝对臣子依依不舍,如果张廷玉求去,则是臣子薄情。

    张廷玉得遂初衷,计不及此,只觉喜出望外。其时已定十六年初次南巡,所以他表示:“请得暂辞阙廷,于后年江宁迎驾。”事已如此,乾隆亦优诏褒答,准以“原官致仕,伯爵非职任官可比,仍着带于本身,俟来春冰泮舟行旋里,当另颁恩谕。”并期待十年以后“朕五十正寿,大学士亦将九十,轻舟北来,扶鸠入觐。”又御制七律三章以赐。诗曰:

    早怀高义慕悬车,异数优留为弼予。近觉筇鸠难步履,得教琴鹤返林闾。银毫无奈吟轻别,赤芾还看赋遂初。拟问兰陵二疏传,可曾廿四考中书。(其一)两朝纶阁谨无过,况复芸窗借琢磨,此日兰舟归意定,一时翰苑怅思多。善娱乡党销闲书,稳趁帆风送去波,南国诗人应面晤,为询食履近如何?(其二)坐谕朝夕久勤宣,间别何能独恝然,同事当年今几在?得余硕果又言旋。江湖卿乐真饶后,廊庙吾忧讵忘先,指日翠华临幸处,欢颜前席问农田。(其三)

    归田之愿,虽可得遂,但张廷玉另有一大顾虑,即是配享问题。由于乾隆曾说过:“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则归田终老即作从祀元臣。因此,张廷玉进宫面谒,免冠磕头“请上一辞以为券”这件事是做得冒昧了一点,乾隆除了勉从所请以外,又赋诗一首: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